书籍
- 『罪与罚 | Преступленіе и наказаніе』,作者「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фёдор достоевский」,译者「朱海观 / 王汶」。见读书笔记。
- 『小说的艺术 | L’art du roman』,作者「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译者「董强」。见读书笔记。
- 『斯通纳 | Stoner』,作者「John Williams」。见读书笔记。
- 『长日将尽 | The Remains of the Day』,作者「石黒 一雄 Kazuo Ishiguro」。见读书笔记。
- 『别让我消失』,作者「刘书宇」。惊讶于刘书宇竟然还能出书,着实震惊了一会,便去看了。大一的时候就有关注过他们的公众号『苔原』,现在『苔原』好像已经被王江山接管了,其他人都不怎么写了。我是偶然看到刘书宇发了文章,点进去,才知道有这本书。读了书后发现他那时写的东西和现在也差不多,甚至内核和形式上一点变化也没有,九年了,只不过现在有「苏北文学」这样的冠名,安徽人开始集中频繁中枪。不晓得他本人是否乐意这样一成不变的写法。我大一的时候蛮喜欢这样的写作,现在读这本书也就尽然还有些缅怀青春之意,这是怎么了。我出了什么毛病。
- 『夜晚的潜水艇』,作者「陈春成」。听播客被安利到的。这本短篇集很易读,而且他的幽默感有点冷兀(反正我笑得很大声),写法能看出来是刚出道的青年作家。我管这书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指的是博尔赫斯,中指的是钟阿城。他写书虽然很直接地仿博尔赫斯的写法和结构,但其中的古意藏之不住。特别是『竹峰寺』这篇——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意气高古,虽是现代题材却写出了十足的古韵。这种感觉曾经在读唐传奇时有过,读阿城的时候有过,现在再读到还有些怀念。我点进去看了一下豆瓣短评,怀疑他是不是和谁结下梁子了。但许多人批评都不必看,没有过被很古的生命体验击中的人可能难以读出个中气韵。古韵不在古、也不在人、不在事,只在一个「韵」上,古今同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他写出了这种感觉,可能只是觉得不踏实,又多添了点。虽然确实有些蛇足,但瑕不掩瑜。另外还有『李茵的湖』我也很喜欢,满是少年心气。他的作品虽然都写梦,但并非都有梦的质感,有的是应该是在白天时候编的,但『李茵的湖』这篇真正有梦的质地,有无缘由的心啾与失落感。这本收录的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也不是越近的越好。但之前提的这两篇我觉得很有才气,像是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里才能写就的作品,过了那段时间就没有机会了。
- 『雨』,作者是马来西亚作家「黄锦树」。冲着标题去的。作为雨中长大的南方人想读些写雨的作品,聊慰思乡之情。但这本好像太南方了。隐隐有些像是马来的版本『百年孤独』。但是写到后面感觉有些故意与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百年孤独』里每一种命运都会出现两次的那种文本装置,而是一种黏黏糊糊的我说不出来的感觉。写作非常感官化,因为写作的对象也是雨林里与现代文明隔绝的一群人,生活很原始,所以作品也大量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等。作品充盈着一股短促而凌厉的肃杀血气。雨水、胶和血水混在一起。总之读得我有些痛,也有些恶心。『仿佛穿过林子就是海』这篇散文诗很厉害,原始到能把民俗都包容进来。民俗就有点像民间的集体长梦。个人的与集体潜意识的混合在一起,分辨不清楚。最后,我觉得马来的汉语和我们中国通行的汉语是有点区别的。一开始读这篇『仿佛穿过林子就是海』时我以为只是这篇散文诗文体特殊而已,但读到后面的小说我才感觉到是真得有区别。
- 『寂寞的游戏』,作者「袁哲生」。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录的作品基本没有情节,有的只是氛围,一个又一个梦境深处的隐痛。开篇的『寂寞的游戏』这真得有很寂寞的少年感,少年的寂寞总是有很多无助和想象力在里面,轻轻地摄取外界的一切,蕴养自己冰凉凉的梦,就像空调房里的一席轻薄被子,而这种少年的困境是走不出去的,只有依靠时间的发挥,但假如一个人因为种种或自愿或被迫的原因无法成长呢。「国一开学的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睁开眼睛,看见窗外一圈淡淡的月晕弥漫在灰色的天空上。我爸爸要出门搭交通车上班的时候,看见我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呆,他说:“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好的黄金时期。”想到未来还会比现在更糟,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几乎要发抖起来。」后面的《送行》、《父亲的轮廓》读得有些无言。里面的情绪太无解了。小说描写的只是一个氛围,而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可以被解决,但是氛围只是氛围,永远环绕着我们,我们无法躲避。《密封罐子》和《木鱼》这两篇有说不出的疏离感,好像有一个灵很早就失去了,而肉体的余生只不过是在忏悔和怀念而已。他在书中会加入一些重复的语段,但再一次听到重复的语段时会蓦然回首想起之前的,落寞就加重了一层。最后听到木鱼笃厚的声响我都快难过哭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呀。读完后又返过去读张大春写的序言,他是从「困境」这一层面来分析哲生的一系列短篇的:「他不被看见的自我,似乎也和他想要、却无法看见的对象一同化为生之灰烬了」。是啊,读这本书的时候真得觉得好孤单啊。作者似乎被困在某处了,他没有呐喊,他感到恐惧。我也感到恐惧。
- 『远处的鼓声 | 遠い太鼓』,作者「村上春树 Haruki Murakami」,译者「林少华」。村上旅居欧洲时写的随笔集。上个季度听了半本。这个季度听播客听闷了,又重新捡起来听。主播声音真得很好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做饭,做饭的时候放着听,就感觉到有人在我身边给我讲故事,很私人的故事、有趣的故事,也听作者无尽的吐槽,这都是些在旅游指南上看不到的故事和吐槽。我会想象自己也和村上一样走过那么多城市与农村,想象那里的风土人情。啊,真好。这就是陪伴感吧。
『铸剑』,作者「鲁迅」。这本是带编绘的,画家是「昔酒」,画得色彩很饱满,给这则阴暗的故事多了几分热烈而诡谲的传奇色彩。这篇是取材自民间传说,在相传为魏曹丕所著的《列异传》中有如下的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
高中时读这篇最令我震异的并非「头三日三夜跳不烂」这样的诡谲之事,而是这句「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自知报仇无望之时也不至于轻信见到的异人,并将自己的头颅斩下、将宝剑也赐人。而客最后干脆的自刎也让我觉得奇怪。鲁迅在扩写时有引入一些动机,但是这样具体的阐释不仅失了味道,反而让我生出更多疑问(譬如最后鲁迅写到,这位异人斩下楚王头颅后,楚王的头颅与眉间尺的头颅在鼎中斗法,眉间尺不敌,异人便斩下自己头颅去助阵,可是你为什么不直接在站着一剑把楚王脑袋刺穿?)。另外一点我很不喜的是,最后的结局有上道德价值的意味,有点像『格林童话』里看到的。这当然也不是迅哥儿的首创。清朝许多笔记里也多有这样的道德讽喻,无论是不是作者真得自己想写的,反正在当时要发表志怪小说就得加上这些。但这林林总总的蛇足反而失了作品本来的捉摸不透的生猛意味。。。
譬如唐传奇『聂隐娘』篇提到刺客妙手空空儿时作如是讲「此人如俊鶻,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恥其不中。纔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只寥寥数语、却令人神往。志怪小说大抵都似只在一搏之间,读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深深的一击留在心中,一击便「翩然远逝」,之后的无限思索与恐慌,都是我们自己的自由阐释。正因如此,我很喜欢候孝贤导演诠释的『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有大量的留白与远景,这种阐发正契合小说中无尽的空白。
(最后吐槽一下,迅哥儿在作品里有写几段唱腔,怪怪的,不知道他是在什么精神状态下写出来的,读者读了便知我的意思。)
『沈从文经典名作』,这套是赵园编的,收录了部分短篇佳作,每一篇文章后也附了篇导读。断断续续读了许多,觉着像沈从文这样的作家真得算是一个奇迹。他的个人风格如此强烈、难以模仿,而且他在那样连文学都充满战斗欲的时代背景下写作,却仍旧只安心地写自己那个与世隔绝的家乡、写自己的清澈梦境,用的也是最纯正的中国笔法。我读得出他焦虑、痛苦、怀疑,这一切经过长长的水路跋涉到他的作品中,只剩一浆风声,藏在水塘的深处。
他很多作品里写到湘西封闭山村的生活,譬如『萧萧』这篇,读罢有些毛骨悚然,因为觉得奇怪的同时又感到另外一种和谐,它不像现代戏剧那样有着我习以为常的冲突方式,所以更加令读者手脚慌乱。文后附了王安忆老师的一篇导读『走出凤凰』,值得一读,她写到:
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们永远给人出路,好叫人苟苟且且地活着,一代接一代。它们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们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哪一种革命似也救不了它们。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外头世界的天翻地覆,带给这乡间的气象,便是“女学生过身”。女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呢?女学生是怪物一样的人。女学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也是怪诞可怕的世界。是样样叫萧萧的乡党们好笑与嘲弄的。
其实,萧萧和女学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倘若萧萧逃跑的计划再作周密一些,行动再迅速一些,或许已成为女学生中的一员,可是萧萧的计划失败了,失败就只能按失败的说了。萧萧只得留在了乡间,做媳妇,生儿子,然后再做婆婆。
读到『三三』这篇,我有点想起十年前初读汪曾淇的短篇『受戒』时的感受,那短篇很梦幻,像是梦醒时分徜徉全身的酣甜,纵使已经忘了梦里发生过什么。『三三』也像是一场心底的梦,它梦幻到不像是真实发生的事,即使一开始是如此写实。再是『如蕤』,之前忘了哪儿见到说这篇文章读得出沈从文可能存在某些性别焦虑,仔细读着、想象着作家当时写作它的场景,似乎能体察到一丝不和谐之处,藏在离作品很远的地方。另外的还有『八骏图』等作品,笔法非常老练,技巧繁复,而且很有中国味。
漫画
- 『外天楼』,全一卷,作者「石黒正数」,科幻题材,有些搞笑、讽刺,又有点温情。搞不懂作者是怎么能把这么多元素融合到短短一卷中的。最印象深刻的是讽刺侦探的那话。但可能是因为期待值拉得太高的缘故,这部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震撼,不过仍旧是一本要素颇多的精彩科幻小品。
- 『异景纪行 | コトノバドライブ』,全四卷;『横滨购物纪行 |ヨコハマ買い出し紀行』,全十四卷,作者「芦奈野ひとし」。见漫评「异景纪行 | 横槟购物纪行」。
- 『蟲師』,全十卷;『水域』,全两卷;作者「漆原友紀」。见这篇漫评『蟲師 | 水域』。看漫画的时候听着这个:【治愈系純音樂】蟲師全主題曲合集,经常起鸡皮疙瘩。这音乐和漫画的主题真得契合。
- 『天国大魔镜』,作者「石黒正数」,看了动画后心痒痒然后去看的,追平到了现在的 55 话,目前来说许多伏笔已经揭开,但还有一些核心设定埋着,期待后续。不过平心而论漫画的表现力要比动画弱上不少,有一些桥段甚至让我觉得石黒正数或许有点粗线条……说草率也不至于,本来还期望体验到更多的惊喜,但却匆匆就带过了。
- 『尖帽子的魔法工坊 | とんがり帽子のアトリエ』,作者「白浜鴎」老师,有段时间没看了,结果心血来潮一口气看了四五个小时,追平到了现在的 69 话。这部是非常正统的奇幻漫画,讲的是一群作为见习魔法使的小孩子之间的故事,设定丰富程度与画面表现力都是能让人入梦的级别。而且白浜鴎老师的分镜和画工都堪称艺术品,关键是月更!这样的质量竟然是月更,真得好恐怖啊(某些老师快点学学!)。这个视频「Witch Hat Atelier: Visual Storytelling through manga panelling」有讲到这部漫画里的分镜艺术,说得蛮好的,我之前读这部漫画时觉得画工精湛而且信息量巨大(但是不拥挤)、而且在富有表现力的同时还极富艺术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了这是排布画面带来的。说回到剧情,我看到有人讲这部是重画而轻故事,但我觉得并非如此,这部漫画画的是小孩子的故事,所以也要代入以小孩子的视角,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是不行的。轻盈、正直、温暖,这是我对这部漫画的评价,虽然它的内核并不轻松。推荐所有对魔法奇幻或者对小孩子感兴趣的人都去看看这部漫画,它就是有这么厉害。
番剧
- 『女仆咖啡厅 | それでも町は廻っている』,导演「新房昭之」,原作「石黒正数」,我也不太清楚我到底看了个啥。虽然有点令人讨厌的媚宅气息和莫名其妙的サービス,但是除开这些因素还是挺有趣的,摸不着头脑的那种有趣。中文标题有点欺诈,和女仆没有什么关系,直译名「即使那样小镇依然转动」更准确些,讲的是平凡日常中的非日常。另外 ep 真得很魔性(注意看右下角快乐地踏着诡异步伐的步鸟)。女主嵐山歩鳥的声优小見川千明的声线非常像我小学时认识的一个同学,而且两人性格也有点像,所以看得时候既视感很强。另:b 站上买的正版清晰度超低,另有 up 主传了高清晰度的版本:【BD1080P】女仆咖啡厅【华盟】。
- 『ヨコハマ買い出し紀行』,『ヨコハマ買い出し紀行 -Quiet Country Cafe-』,是根据漫画『横滨购物纪行 |ヨコハマ買い出し紀行』出的两部 OVA,前者导演是「安濃高志」,后者导演是「望月智充」。色彩用得很棒,用来阿尔法的发色是这样的,虽然漫画里有提到过,但是看 OVA 时才真正意识到。比我想象的要更加明亮一些。
- 『天国大魔镜』,导演「森大貴」,原作「石黒正数」。悬疑类的末世动画,挺有意思的。动画的表现力很强,有几集个人风格回特别强。总之是大作,六边形战士,四平八稳。不过优点也并不突出,而且剧透了会极大影响观看体验,所以就不多说什么了。主题曲「innocent arrogance」我真得蛮喜欢听,鼓声极有力量。
- 『跃动青春 | スキップとローファー』,导演「出合小都美」,原作「高松美咲」。主要是奔着女主角「岩倉美津未」去的,因为她的 CV 是
久美子黒沢ともよ,这部剧超级清水,难得地看到了日本高中生在学习(原来真得有日本高中生在学习。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演绎,捕捉了我们高中时代的许多小心思,恋爱、友情、奋斗等等,点到为止,而且难得的是以一部女性为主视角描写的青春动画,是一部青春正剧。都记不起来上次在动画里看到青春正剧是什么时候了。第九集和第十集有非常非常令人惊喜的演出桥段。最后一集的收尾也非常平稳。虽然在我眼里和『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还有些不少距离(不过这部侧重的也不是群像,野心没有那么大,而只是一些生活侧写而已),但也有那么几瞬间撩拨到我的心,会有「青春真好啊」那类黯然神伤的情绪。
- 『悠长假期 ロングバケーション』,这真得是我最喜欢的日剧,也是我心中最浪漫的电视剧。虽然作为古早的日剧有许多套路在,但许多桥段在这部作品里也是第一次出现,只是被后来的日剧不断借鉴才成为套路。而这部作品的桥段,虽然很有戏剧性,但是却异常真实与自然,木村拓哉与山口智子那个时候一定是互相爱恋着吧,他们是真得在剧里谈恋爱啊,不是演的,是真的是假的我觉得我还是足够敏感能看出来的,而且木村的年纪刚刚好,如果再晚一些他这样的弟系角色的动作或许就显得油腻了,但这时的他无论是轻咬嘴唇还是不动声色地撩动头发都是那样迷人,青春期往上成年往下的时间段,一切都刚刚成型,一切又欠缺最后那么一点。仍然记得木村最后决定参加正式大赛时所说的话,悠长的假期就要结束了。山口智子说一时不见他也变得成熟了嘛。是啊,我现在大概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悠长假期,可以由着性子做一些不负责任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时间也该结束了,我也二十七了,该做出一些决定了。这部剧最后的结尾是这么浪漫,那一声「Darling」,我想我一定会掐掐自己的脸看看这是不是在做梦。有点语无伦次了。这部剧其实没有太多好谈的,它是类型剧,但它在类型剧里已经做到极致了,就像流星划过夜空在那一瞬间看到的极致只会永远留存在记忆而非影象或者文字中。在漫长的暑假,重温这样的一部剧,真得会给心里生出许多新念来。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不就是那些普遍的东西嘛,爱、迷惘与成长。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很偶然得知了这部b站和北京小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因为是讲书,而且又是胡歌配音,就好奇地点进去看,结果第一集就感动哭了,我真得很容易被这些东西打动。第一集是《书海编舟记》,讲图书的幕后,讲了后浪文学主编朱岳老师、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老师、还有《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老师。看完这一集我更深地意识到,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留存着能称之为「文脉」的精神,哪怕我们会以自嘲来掩饰它、以虚无来消解它,但无论经历过多少困难年代、无论外部如何风云变幻,它都谦卑地存在在或许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不计得失,只为做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是我们叙述的一个母题,但也正是因为理想一直都有着一席之地、有抗争的历史力量,它才会成为母题,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供追怀的往事。不过看完这段后不要误会,这部纪录片还是很可爱的,只讲些个人生活中的点滴,满是人情。但也是这些围绕着书籍的人情才让我感受到上面所说的那种留存在许多人心中的文脉,那是种宛如共振一般的人类对生活的爱意。活着不是为了受苦,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另外导演在豆瓣上有分享有导演手记, 在《但是还有书籍》的词条中可以读到,譬如这篇,也非常可爱!
除了第一集以外特别感动我的是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因为绘本是非常直接的视觉体验,它达到的也是最直接而纯粹的美。作为成年人实在是见不太得这样简单而浪漫的事物,频频想哭。特别是蔡皋老师,她身上有真正的从容镇定而温暖的感觉。导演手记里有一段话特别好,我摘引一下,「她的楼顶花园和她充满诗意的生活,让我们摄制组每个人都羡慕到哇哇大叫。也许有的人会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一个花园的呀。但实际上,我觉得就像蔡老师《桃花源的故事》里表达的那样,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有那么一个花园——你对生命有不灭的热情,你用你的热情去浇灌你生活的土壤。很少有人的生活是一路顺遂的,像蔡皋老师这一辈的人,经历的苦难远比我们要多,而她最可贵的,是能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有一个花盆就种一盆小花,有一个小阳台就种一阳台的花。在她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书单预警)里,有一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叫《花开在雨缝子里》。她说有一位音乐老师说她是从“雨缝子里走出来的人“,这个比喻一下子就打动了我。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们每个人都有从滴着雨水的屋檐下跑过去的经历吧,但每当我们瞅好时机冲过去时,却总会被一大坨雨滴个正着。而蔡皋老师却是那个永远可以轻盈地穿过雨缝、片雨不沾身的人。就像她自己说的:“雨的缝子有多宽,真没法说。雨来的时候,人在雨中行走没有不淋湿的。不过依然有空间的,我们小下去的时候,空间就显得宽了不是”。」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这一季基本是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最为触动我的点还是第一季里那位国图的管理员顾晓军,他在念诵「一个民族,无论他是否被奴役,只要他掌握了它的语言,就好像,获得了开启监狱的锁匙」时很突然地就哭了出来。我也跟着哭了。我觉得这是在一众关于文化的叙事中最孤绝也是最热烈的那部分。他去国图当管理员或许就是与命运最好的邂逅。第三集讲的三位译者我都很喜欢,有点点害羞而可爱的马爱农老师,非常灵气而可爱的包包老师,还是严肃但是很可爱的杨武能老师(篇尾花絮的那首「潇洒走一回」真得让我快乐了一天)。译者真是卧虎藏龙啊。看他们的生活时我会经常想起这季的一个豆瓣短评「一整天为公司挣钱,晚上回家看纪录片哭的稀里哗啦,我这一天天做的都是什么啊。」虽说我知道肯定故事里只拍了光明的一面,没有拍冷的那一面,但是作为同样「坐冷板凳」专业的人,我深知那种表现出的热情意味着什么。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仍旧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直压抑着消沉下去,还是把那样内敛的热情绽放出来。我得向他们学习才是,不能过得太浑浑噩噩了。另外之前听过包包老师的播客「痴人之爱 Vol.22 对话包慧怡:找路的人固然众多,也有人不以迷宫为恐怖」,感觉真得超级超级亲切,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电影
- 『The Super Mario Bros. Movie』,导演是「Aaron Horvath」和「Michael Jelenic」,宫本茂有深度参与。片子很好玩,
韭菜表示很喜欢,下次还买。有非常非常多游戏里的梗、Mario 两兄弟的动作也是游戏里的动作、包括超级大乱斗和马里欧赛车之类的(特别是在空中转圈圈那个hhh),音乐也是游戏里各种音乐的变奏和 remix,每次听到并且分辨出来的时候超级感动的。感觉来看电影的小孩子很多,而且美国人家里好像都有好几个小孩,我就混在一群小孩中间,他们好开心啊,又爬又叫的,不过在这个片场显得很应景。其它电影开始前放的 trailer 都是其它电影的预告,就他们家放了一大堆任天堂的广告,看着广告里的合家欢场景、在看看身边的合家欢场景,不禁感叹任天堂在这方面做得真成功啊,以后如果有小孩我也要带着小孩一起玩任天堂。总之如果是马力欧粉丝的话绝对值得去看。
- 『铃芽之旅 | すずめの戸締まり』,导演是「新海诚 Makoto Shinkai」,见这篇观影笔记。
- 『The Trial』,导演是「Orson Welles」,改变自卡夫卡的同名小说。不过我看的时候感觉很多细节都来自于『城堡』这部(可以参看这篇读书笔记),至少我能联想起来很多,包括但不限于酒店房间里的审讯、两个被派来监视的人等等。电影水平很高,我之前还在想这样噩梦般的气质应该怎么用影象表达出来,但电影确实用各种方法做到了,那种构图和叙事现在想起来还渗得慌,而且是我以前从来没在其它电影里见到过的。我个人认为自己的理解和导演的理解有歧义的地方在于 K 的反抗强度,我印象里 K 到后面就倾向于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罪,而且直接冲突性也越来越弱、因为他把归罪完全内化了,关键是这个进程是不会有结局的,他的小说永远也不会完成,而电影里可能是因为情节需要给补上了一个很戏剧性的结局。另外说一句, Joseph K. 的演员 Anthony Perkins 也太高太帅了一点吧(指演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当年轻时),我原本读书时还以为 K. 就是一个农民样子的人。不过演员和我理想中的卡夫卡有点像,高挑、苍白、书生气,带点阴郁、倔强和神经质。
- 『The Godfather』,『The Godfather: Part II』,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毕竟经典电影,影院里攒满了人,估计很多是来二刷甚至多刷的。我是第一次看,没怎么听懂意大利口音的英语,一代教父讲话也像含着棉花一样,就更难听懂了。更要命的是,许多意大利语的段落都没有翻译,难道美国人均懂意大利语吗。虽然很多内容没有听懂,但故事看下来却基本看懂了,包括很多埋藏着的暗线。满神奇的,这或许就是镜头语言的厉害之处吧,和台本不仅仅是相互补充,更像是自成一个叙事脉络。故事很精彩,让我有点想到『水浒传』里的各路好汉,但是组织复杂度更高些,有一点点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剧情非常有张力,草蛇灰线,很扎实,也很厉害。是我觉得很厉害,但未必很喜欢的电影。还要吐槽的是,这虽说是男人群像剧,但里面的女性角色也未免太刻板太边缘化了,还不如不写呢。意大利人口口声声说的家庭让我想到了封建时期的中国家庭、什么香火延续(特别是二代教父那段),看得有点 ptsd。二代教父我是喜欢不起来的,太薄情寡恩了。一代教父是从无到有打拼出这份家业,什么大事小事都做过,什么人都接触过,重情重义,大家都信服他(而非畏服),我觉得他是担当的起教父这个名头的。而二代教父是直接从一代教父那里接了位置,直接跳过了很多应当有的历练(他本来对此也不感兴趣),一上来就在很黑暗的地方拼杀,容易心里出问题,看到第二部结尾的时候他身边已经没有能信任的人了,甚至他想把军师也赶跑,我看的时候真得感慨万千,虽说有时代背景的因素,但他本人的性格也要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一代教父的积业像是梁山扎营、草莽英雄,而二代教父则完全是在管理杀手组织了。一代在去世的时候我还伤心了一下,二代如果要死了我大概会觉得这是命中注定吧。
- 『John Wick: Chapter 4』,导演「Chad Stahelski」,之前看了几部惊悚片导致一开始看到死人还蛮害怕的,但是看了十几分钟吐了几个槽后(譬如皮夹克挡子弹、手枪打重甲等等)就发现,喔!这是披着超级英雄外壳的动作美术片,主要是看导演怎么整活,理解了这点后全程看得非常欢乐,三个小时眨眼就没了,看到最后 John Wick 被人从坡顶踢下来滚了十几秒,这段本来应该是挺憋屈难受的镜头但我看着看着就突然笑出声,还好影院里没多少人(这段确实在太谐了,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很搞笑)。三段戏,日本冷热兵器对决、德国斧头帮迪厅、巴黎铁塔碰碰车和俯视喷子镜头,每一段的美术和布景都让人印象深刻。其实我以前没看过这个系列,不知道导演这么能整活,很多地方可能致敬了港片和美国西部片,镜头运用非常经典。在
超级英雄杀手美术片类型片里是我看过最好的了。不用担心有什么惊悚情节,类型片非常安全,重点看导演怎么玩这类型片。最后还是要吐槽一下,甄子丹演的角色怎么这么傻。总之哪怕光冲着美术也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
- 『Dungeons & Dragons: Honor Among Thieves』,导演「John Francis Daley, Jonathan Goldstein」。这片真得超有意思,很多D&D 跑团梗,而且笑点设计的非常精妙、贴合剧情和玩法、还有各种玩家吐槽,每时每刻都在感叹还是导演你玩得花。虽说是爆米花电影,但我都忘了上次看这种轻快的电影是什么时候了。另外地下城的龙怎么跟猪一样胖,以及你一个吟游诗人主角怎么从头到尾一个技能都没放过。总之在爆米花电影里我认为是最好的一档了。可能也有些跑团粉加成。
- 『The Covenant』,导演「Guy Ritchie」,不太主流的主旋律电影。Guy Ritchie’s The Covenant follows US Army Sergeant John Kinley (Jake Gyllenhaal) and Afghan interpreter Ahmed (Dar Salim). After an ambush, Ahmed goes to Herculean lengths to save Kinley’s life. When Kinley learns that Ahmed and his family were not given safe passage to America as promised, he must repay his debt by returning to the war zone to retrieve them before the Taliban hunts them down first. 电影叙事非常直接明快而且氛围感很足,镜头语言很有魅力,五星推荐。最后那一幕的美军卡点援救的剧情虽然有点烂俗,但确实很爽,我有点理解为什么网上有许多人讲打完朝鲜战争后中国军队都有火力短缺恐惧症了,重火力扫地真得好恐怖。结尾字幕讲到在阿富汗为美军当翻译的本地人在撤军时被抛下,有三百多人被塔利班武装杀害,两千多人还在躲藏。Ahmed 算是幸运的一位。他和 John 的生死情也是本片重点描摹的,两人基本没有对话,但都是有必须要让对方活下去的意念。但可悲的是这又不是单纯的战友情,Ahmed 为了为家里人搞到签证,而 John 是为了要还 Ahmed 的救命恩情,两人最后在飞机上点头致意的那个镜头很伤感。这是一部看完会有劫后余生的短暂松懈但一想到电影的背景又会沉默的那种片子。推荐一集播客,我反复听了三四遍了:「忽左忽右 Ep 152 刘怡:阿富汗政要琐忆与二十年战争的终局」,嘉宾刘怡是三联记者(在那种地方长期出访我觉得都算得上战地记者了吧)。不知道该说什么。能说些什么呢。
- 『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感觉这个剪辑好难懂啊,我也是许多段看完了才突然明白是在说什么,而且仍然有几段没有看明白。回忆滤镜中的旧电影,虽然很难懂,但感觉王导拍片是真得很有贵族气质,无论是这背后的情感本身、还是镜头的讲述。虽然许多人都是奔着张曼玉的旗袍去的,但看的时候我觉得梁朝伟的表情真得很有故事。剧情虽然并不难懂,但通过他俩的姿态、眼神和表情,生活背后的许多内容都以非叙事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是我觉得这片很厉害的一点。
- 『Ponyo | 崖の上のポニョ』,导演「宫崎骏」。08 年的电影了。
其实我看宫老的作品我看不出哪个是先拍的哪个是后拍的。讲的是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宗介和 Ponyo)之间的感情。这部片连片尾报幕非常可爱,所有的工作人员名字前面都有个小图画。看多了复杂的电影,再看到这么纯粹又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真得如沐春风,童话式的浪漫夹杂着现实性的主题有种让人生出勇气与力量的魔力。刚刚偶然发现配男主宗介妈妈的演员是在『悠长假期』里演叶山南的山口智子,哇这真得是本色出演了。
- 『Lonely Castle in the Mirror | かがみの孤城』,导演「原惠一」。虽然动画制作有很多想要吐槽的地方(特别是结尾穿境那段好像某个鬼畜MV啊(看过的应该知道我指哪段)),但蛮好哭的,属于故事机器的核心谜底与情感指向完全结合在了一起的那种片子,所以我在这里无法剧透任何剧情细节,只能讲这是校园霸凌受害者相互救赎的片子。唉,老了,看不得这样既揭你伤疤又给你拥抱的片子。虽然带有一点推理要素,但并非推理类型片,但同时也有推理与奇幻的核心吸引力,所以有的时候会有期待错位(譬如假如是我的话应该会在故事装置里玩得不亦乐乎,但他们许多人动都不动),观影体验相比于看单纯的推理片或者单纯的治愈片都不一样的。没有看过这类的朋友可以看看。
-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和上面那场『Lonely Castle in the Mirror』两场连看的,看的时候觉得真富裕啊,真富裕啊。可能是粉丝向电影,里面许多桥段我闻出有彩蛋的味道,但因为我没有看过任何漫威的电影,所以也没能分出个所以然来。虽然这部作品玩得很花哨,什么好玩的东西都往里面加(而且开头那段有点光污染了,看得我有点晕),有些地方确实有趣,但是因为剧情过于单薄,所以呈现出的整体效果就是紧凑但无聊。如果前面的『Lonely Castle in the Mirror』有这种制作力的话估计效果还能几个台阶,想想就觉得不值。这是我第一部看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以后应该也不会再看了。剧情里人物面对的冲突和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都很奇怪:美式大家长的「爱」和子女对自由向往的冲突(以及扭捏半天最后吐露真情相互理解),还有部队以全局为重的纪律和个人私利小家庭的冲突(最后是以脱离群体、然后到处摇人摇朋友解决问题、以皆大欢喜为结局)。主角年龄上是十五岁的高中生,心智估计更小,非常叛逆。所有人物的行为都脱不出预期,而且最糟糕的预期。为什么这样的剧情让我觉得无聊甚至反感呢,我后来想了下,估计是因为里面没有一个角色是有心的,全员工具人,甚至工具到我觉得他们有点作践自己,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导演和编剧不让,理应最有反判精神的人反而最是提线木偶。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种电影的核心矛盾在我看来就跟过家家一样悬浮、轻巧,说得跟玩似的,这看不起谁呢,感觉角色都被轻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