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月看的书、电影、番、剧、漫画、文章、以及听的音乐会、播客。回顾起来,这几个月真得好摸,再这样要完不成年初的计划了。要多看书、看电影、要多去爱,不然心里就真得什么都不剩了。
书籍
- 『デッドエンドの思い出 | 尽头的回忆』,作者「吉本芭娜娜」,译者「周阅」。五个短篇构成的小集子,其中的同名短篇「尽头的回忆」最为推荐,这篇也是作者在后记里写到的说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读她的书我会联想到「青山七惠」的作品,她们的笔触里都有些属于那个时代的久违的温柔与冷淡,这种情绪并不强烈,像衣物一样熨帖,其中隐隐显现的命运、死亡、家庭等字眼,也是可以被轻柔地化解的。作品里没有什么很激烈的戏剧冲突,主角的情绪总是躲得很远,感觉应该是常年与死亡与衰退的空洞为伴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
-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作者「Ursula K. Le Guin」,科幻名作。这本作品的基调有些性冷淡(字面意义上)。在飞机上断断续续地读完的,每次读的时候都很困(一方面是叙事的进展缓慢,风格冷淡,另一方面大概是我的英语水平没有达到流畅阅读这本文学作品的水准),似乎一闭眼就扎到那无尽的雪原中。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一翻记录比我大十岁,都快被前几任借书的人翻散了。另外,我觉得 Le Guin 的作品已经很难用科幻这一类型文学来概括了,它有种很特别的魅力。
『宵待草夜情』,作家「連城三紀彥 れんじょう みきひこ」,译者「李盈春」。一本短篇推理小说集,后劲很大。其中第三篇同名小说『宵待草夜情』读得要落泪了,黯淡、美丽,不知如何才能形容这颜色。而且每每想到女主铃子的心理,便难受到难以呼吸。这部作品给人的痛感就是这样强烈。除却最后一篇短篇外,这是部没有侦探、没有律师的推理小说,我因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种小说,所以觉得很奇妙。不过仔细想想,也没有说推理小说一定要把重心放在解谜或者放在社会意义上(譬如常谓的本格派与社会派),它只要涉及常理意义下的犯罪与犯罪的动机就可以成立吧。这卷推理小说的重心完完全全在动机、以及动机与犯罪的相互关系上。动机不仅诱导了犯罪,同时也与犯罪手法牢不可分。这卷的动机不仅仅落在『爱』这个字眼上,也同时落在『美』与『命运』这样的字眼上,加之作者的文笔极其风雅,写出来的故事已经远远超过了推理小说这样的类型文学,写出了人心的浮世绘卷。普通的爱情故事到处都是,但是染血的爱情故事却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血与罪会以最暴力的形式提醒着世人看似无害的『爱』背后蕴藏的毁灭性,让读进去的人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心中也在圈养着这样一头老虎。这样想想,犯罪小说真得是很好的书写『爱』的题材。
再引一段作家止庵的评述:
「连城的作品不完全属于侦探文学,能师之妻中不可为的悲哀,野地之露中不可破的复仇,宵待草夜情中不可说的缺憾,花虐之赋中不可弃的追随,未完的盛装中不可信的谎言,连城三纪彦对情感和人性的描绘实在是细腻、深邃,一种难以言表的愁绪沁入骨髓。好的侦探文学,有揭开真相时的豁然开朗,也要有面对真相时的怅然若失,五个故事几乎兼而有之。处心积虑犯下罪行的女人,有时候竟卑微到不自知,像是茫茫人世的一株宵待草,朝夕之间烟消云散了。」
『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始末不详。自叙:
「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东京」一词是相较于「西京」而言,在不同王朝里往往也指代不同的地方。北宋都城东京指的是现河南开封。
这本书是很好的历史学习材料,介绍大宋都城的市井生活、皇城仪仗、节庆婚丧等等风土人情。作为北宋遗老,他怀念起旧时风物很是动情,语多夸耀,但其所形容之礼事应当是确切无疑的,最后几章可以看到当时的人是如何庆祝各种节日(七夕、冬至、除夕等等和现在都有很大不同),看到当时的皇族的祭祀礼节等等。作者讲这些节庆时讲的眉飞色舞,好像导游啊(。其实读到后面是有些伤感的,因为他写作的时候北宋已经灭亡很久了,他们这些遗老聚会时也时常遥想往事相对而泣,读的时候有些不忍,越读到绚烂的地方就越是不忍。而且我读完后觉得作者像是在绘画的感觉,把当时的时空静止住,把当时最重要、也最浮于表面的事情录下来,所有的人喧闹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着盛世。但这是只有一刻的喧闹,因为我们知道市井的生活不可能是天天如此的,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可能每年只有到偶尔过节时才会融入这份画卷。但只留取这样的一刻对作者来说或许也足够了,因为现在的痛苦已经足够多了。
另外现在或许是因为娱乐消遣比以往多了太多,热闹的市井生活氛围比之反而减弱。不过又想到现在的日本京都,他们依旧保留着许多旧时的节庆习惯,或许中国真得过于多灾多难了些。
- 『Laissez-moi (Commentaire)』,作者「Marcelle Sauvageot」,译者「Christine Schwartz Hartley, Anna Moschovakis」。这本书讲的是一位肺结核患者在被分手时写的四封分手信。虽说是分手信,但作者从来也未打算寄出。在信件出版的一年后,作者病逝。所以可以将之看作被分手后的心理独白,讲她是如何深爱着她自己眼中的曾经的幻影,讲她是如何想要获得宁静。每每想到作者的病逝,我就觉得这些文字都蒙上了一层命运与死亡的阴影。尤其在二十世纪初那样的年代,女性在社会中能掌握的是如此之少,这少之又少的东西,就是她的一切了。但即使如此,她也想要将对命运的诠释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因为这本书我是从图书馆里借的英文版,很短的篇幅但我却读得很慢,或许就跟作者写作是一样的速度,所以在文字里流淌的情绪都等同地作用在我心里。爱情与死亡,最能让人们从中看见自己的倒影。考虑爱情与死亡,就像每日在出门前照一下落地镜。在觉得难受与疼痛之余,寂寥在我心中投下更长的阴影,因为我体验不到爱情与死亡,爱情只是冷淡的欲望,而死亡只是对时间短缺的焦虑。
Leave me to suffer, leave me to be cured, leave me alone. Do not think that offering me friendship to replace love may be a balm for me; it may be when I am no longer in pain. But I am in pain; and when in pain, I withdraw without turning back. Do not ask me to look over my shulder at you, and do not accompany me from afar. Leave me.
- 『Thus Spoke Zarathustra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者「Friedrich Nietzsche 尼采」。读了第一个大章节后就弃了。感觉自己多少已经形成阅读偏好、观念也有些稳固,过了那个听这种布道般叨叨叨的年纪,读不太下去。这部作品其实更推荐读英文版,中文版翻了几个都觉得语法不通。英文般流畅很多。
『Livro do desassossego | 不安之书』,作者「[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Fernando Pessoa」,译者「刘勇军」。历时一年半终于看完了!关于这本神经病絮语式的小说我其实蛮想好好写点的,因为在阅读的时候实在感受到了很多东西,但因为阅读跨度实在太长了,加之看得比较琐碎(他写的也比较琐碎),于是便没有机会记录下来。不及时记下来的话对我这样的金鱼脑就相当于没有啊(悲)。说到摘录的话,这本书能摘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每章我都想摘。……。说回书本身,他是作者笔下一个化身(一位底层小职员)的自我独白。我个人网站里其实也充满了这样的独白,大部分都是没用的话,而且经常原地绕圈子。但佩索阿写出来的,虽然大部分也是没用的东西,但写的很精彩(很多也是我自己的心声,但是我怎么就写不出来呢(小声)),那是可以发表的(。而且我隐约觉得这所有的独白是以某种形式、某种结构整理在一起的,但因为我看的时间太分散了导致没能捕捉到。
这些问题等到第二遍读的时候再看吧。这本书我会读第二遍的。不过可能会换个译本,这个译本总觉得文法有点不通、行文也不太自然。或许读英译本会好些。
- 『Im Westen nichts Neues | 西线无战事』,作者「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Erich Maria Remarque」,译者「姜乙」。见读书笔记。
- 『Slaughterhouse-Five』,作者「Kurt Vonnegut Jr.」。这本『五号屠场』也是非常有名的反战小说。但是我感觉美式的黑色幽默我不太能理解……以前我觉得是翻译的问题,但我现在读原文也不能理解……。总之我会更喜欢『西线无战事』。
- 『La porte étroite | 窄门』,作者「安德烈·纪德 André Gide」,译者「顾琪静」。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感觉非常悲伤。明明没有任何现实上的阻碍,可是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最终就是走不到一起。越是读他们的自白,圣洁的追求下徘徊着的寂寞阴影就越是侵染我的内心。两个人在各自的心灵里呼喊,他们相聚如此之近,看得到对方、却听不到对方。只有等相隔很远时,才能写信相互交流,而到后面言语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理想中的爱情就注定是一道窄门吗?作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尝试挣脱精神枷锁的阿莉莎或许只有归于上帝,只能在这样的窄门边死去。
- 『Agonie des Eros | 爱欲之死』,作者「[德] 韩炳哲」。见读书笔记。
『我的老台北』,作者「張大春」。台湾作家张大春老师的台北回忆录,有趣而且令人动容。今天也在读『东京梦华录』,文化遗民们写过去的生活肯定是有多加美化的,但相比于『东京梦华录』这本汴京大宋官方旅游指南,『我的老台北』里忆起的多是身处社会边缘的奇人奇事以及一些旧时常提起的笑话(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冷笑话是「为什么没有 8 路公交车」),不限时间,也不限空间区域,虽不直书时代但也是满卷的时代风貌。虽说有着回忆录体裁固有的哀婉,但也并非有着要回到过去的愿景,所以并不哀伤,同时也没有要向前看的动力,所以也不光明,就这是讲起寻常故事而已。这种寻常才最令我动容,因为我们也正处于这种消逝的时光中,和书中所忆起的一样。
极其推荐去听他本人的录制,应该可以在许多播客平台上听到。他作为作家,讲起故事娓娓道来,比读书生动得多,而且他模仿起各地口音来惟妙惟肖(那一辈的台湾人操什么地方口音的都有,他讲起河南话的时候我大笑出声)。如果有机会去台湾的话或许会顺着他讲过的地方去探访一二吧。
另外其实我也很羡慕这些高知家庭,哪怕因为时代境遇的原因过得穷,但讲述往事时有非常多文人趣味的事情可以讲。但如果我讲述往事,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和趣味,断然没法讲祖辈父母辈的日常故事,过去的我因为想要摆脱土地的引力所以从来没有尝试去了解过他们、也并不觉得值得去了解。我现在想着,或许也应该去探寻他们生活过的岁月、去看他们看过的风景了,而且我已经有了脱身的能力。
- 『被讨厌的勇气 | 嫌われる勇気』,作者「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见读书笔记。
漫画
- 『葬送のフリーレン | 葬送的芙莉莲』,导演「斎藤圭一郎」,音乐「Evan Call」。本网站的头像。本来想写点什么,但是提笔忘字。无论如何,这是我心中的(估计也是公认的)年度最佳剧情片 + 音乐片,看就是了。以前写作业的时候放的都是京紫的原声碟,最近都换成芙莉莲的碟子,Evan Call 老师好懂啊!现在每周五没有芙莉莲的更新总感觉好寂寞啊!
- 『ダンジョン飯 | 迷宫饭』,导演「宮島善博」。异世界美食番。虽然是搞笑番,很少有见到对异世界的设定(生态系统、生物学等等方面)做的这么详细而正经的作品了,通关迷宫靠的也不是什么魔力、武力,而是情报以及好好吃饭(真正意义上的好好吃饭)。感觉异世界番里正经地依据设定讲故事的很少了,这两年看的好像除了『葬送的芙莉莲』外就是这部。刚刚看到十二集,感觉故事真正开始,看不到第十三集我真得浑身蚂蚁在爬啊!不过好在是半年番,接下来几个月还可以继续看。
- 『薬屋のひとりごと | 药屋少女的呢喃』,动画 + 漫画,猫片。见阅读笔记。
『サイダーのように言葉が湧き上がる | 言语如苏打般涌现』,音乐「牛尾憲輔」。一部讲少男少女恋爱的很可爱、很有活力的青春片,是应该夏天看的片子。这么大块的色彩和有些塑料的作画一开始还没怎么看适应,但是到后面发现也蛮贴合故事氛围的。配乐很出彩,也很有叙事性,看了几分钟就觉得非常熟悉,一查发现果然是牛尾老师写的。结尾很有年轻人的尬到脚趾发麻的浪漫。……。啊,篇中曲真的很好听。
不过讲些题外话,似乎在许多青春片里,故事侧重于讲述氛围,所以男主女主都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如果问我,他们互相喜欢对方什么,为什么喜欢的如此之深,我好像还真回答不上来。或许就是激素使然,再加上年轻时自我意识的发现以及对他人的探索欲。就连空气中的燥热和水汽似乎都比主角们的性格更加有记忆点。
- 『駒田蒸留所へようこそ | 欢迎来到驹田蒸馏所』,导演「吉原正行」。这题材挺复古的,剧本也挺复古的。讲威士忌地方家族企业的传承,边喝威士忌边看的(可惜我没有日威)。不过像威士忌的生活消费品,大概还是需要讲好一个故事才行,因为大家最接受的还是叙事,而非物品本身。话说起来,人们对物品本身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叙事。这部片很有意思的是配乐,非常爵。也不清楚 whisky 什么时候和爵士捆绑在一起的。感觉提到 Rum 或者 Brandy 的时候大脑里会有另外一种印象,但是提到 whisky 的话总是爵士。我这个是从村上那里学来的,但是不知道村上是从哪里学来的。另外一点是这片讲到了工作相关的事,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而是工作一定时间后逐渐上手,才感觉到兴趣所在。不知道是不是自我安慰吧,但总之把做到了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精神,我觉得就是很棒的。总不能一直跟自己讲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吧,总得工作的时候开心一点吧,人有的时候欺骗自己欺骗着欺骗着就相信了呀。
- 『バーサス | 天敌抗战记 VERSUS』,漫画。讲的是各个异世界都有其各自的天敌,而在某种情况下这些世界融合了,而各个异世界的难民一起在夹缝中生存的故事。一眼看去像是地缘政治,但再一眼发现是电子斗蛐蛐,虽然设定上很残酷(而且有点鬼扯,特别是设计到高智慧高文明的生命体时),但还蛮有意思的。期待后续。
然后是两部很喜欢的日剧:
- 『カルテット | 四重奏』,编剧「坂元裕二」。讲的是四位业余四流演奏者的生活。爱情、友情、事业、兴趣、以及哪哪都不如意的生活。虽然坂元裕二作为金句狂疯狂给剧里加金句会显得剧情有些油,但是架不住有的金句确实金,我要是能这么讲话就好了(。印象很深的是那集『花束般的恋爱』40分钟浓缩版,好吧讲仔细的话就把核心谜底剧透了(这姑且稍微有一点点悬疑剧的味道),算了不讲了。
- 『初恋 First Love』,导演「Yuri Kanchiku 寒竹百合」。我承认我就是奔着满岛光去的,光妹是真好看啊真好看啊!!虽然感觉很套路,而且有点以往日剧桥段大乱炖的感觉,但是这套路还算蛮香的,因为摄影、演员、剪辑、布景等等都可圈可点。不过必须要讲,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时没有那么水到渠成(有些松散,而且剧情其实蛮一般的,总之我一直没有很强烈的想要看下去的欲望,只有在想再看一眼光妹时才会继续看)。点状好看,面状一般,AI 拼凑剧(笑)。另外,佐藤健演的成年时期的男主确实有那么点油,而且一开始找光妹的行为我觉着有那么点点恐怖。片尾曲「Hafið Syngur」非常好听,强烈推荐。有几集真的好美啊,特别是两人等出租车的那一段。啊。啊。最后是通宵看完了。
电影
奇怪怎么什么电影都没看。以下两部都是在极度焦虑并且拖延的时候看的。
-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 秒速五厘米』,导演「新海誠」,经典回顾。这动画电影我都有些 ptsd 了,初中的时候看的,每次看到那些场景心就会揪一下。
真正认真看的是这部:
- 『万引き家族 | 小偷家族』,导演「是枝裕和」。这片是真得把我看破防了,落泪好几次。到底什么才是家庭呢,越看越想不明白。摄影真得很阴暗、但是非常美。这种美感可能只有是枝裕和才能拍出来吧。
音乐
- 『宇多田光 Laughter in the Dark 2018』,Netflix 上有收录,b 站上也有字幕版本。Laughter in the dark 取名应该是来自纳博科夫的作品。熊光好像很喜欢纳博科夫,上次在纪录片里也有提到过。这是熊光归来后的全国巡回演唱的最后一场演出。这场感觉听感真得很温柔啊。MC 部分真得很可爱,熊光讲起话来就傻傻的。她的歌曲无论是什么主题,都有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感,或许是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人吧,歌如其人。听到最后一首 Goodbye Happiness 我也差点泪目,Goodbye Happiness。
- 『宇多田光 Live Sessions from Air Studios』,Netflix 上有收录,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音乐会。b 站上是有字幕版本的,但好像反复被下架了几次。
- 『中岛美雪 夜会1990』,b 站上有字幕版本。雪姨的曲子叙事感都好强啊,其实第一次听的时候很诧异,竟然能把演唱会开成音乐剧,无论是唱歌还是念白都非常让人入戏,她给我的感觉好像吟游诗人。这场演唱会是她三十八岁的时候演的,这个阶段的她写了很多苦情曲子,爵士、民谣等等,什么都写。她只是往那一坐,就让我感觉像是经历了繁华而落寞的都市。或许这就是才华吧……
其它
麻将学习·牌效率(感谢 b 站大佬翻译!),当我发现工作之余找不到什么乐子后,就开始在奇怪的地方找乐子了。嗯,今天刚刷完这本讲牌效率的书。牌效率不仅是日麻中最重要的模块之一,也是所有麻将共享的基础。这本教材讲的许多章节(特别是关于复合型的部分)让我获益匪浅。不过光读这一本是肯定不够的,读完后虽说记住了几个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复合型的牌效率,但算进张数和好型率的时候还是会有些反应不过来,得按照天凤牌理对照着想一会,所以说熟练度还不够。这和高中时候的考试是一样的,学会是一码事,但在规定时间内把卷子做好是另一码事。前者考验知识的掌握水平,后者考虑熟练度。
该作者还有一本『何切 301 问』的练习集,接下来这个月估计我有事没事就会每天刷几道题消遣消遣,等刷完后再来讲讲收获。做题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纯正中国血脉觉醒了。因为做了太久没有任何正反馈的工作,现在再接触这种只要学习就会有进步的东西真得会有些上瘾。科研害人啊。
文章
『幸福的积分』这篇是讲工作的,写的很长,有些启发。我希望未来能写写我对工作的看法。简单来说,同文章里写的一样,我也觉得工作应当是目的本身,而非是通往目的的过程。工作不是为了不工作,工作应当是实现幸福的一个载体。钱是一个中介物,如果认可了多做多攒、再花钱买享受的逻辑,那么自己除工作外的剩余生活时间也会被码上价格,而享受的时间成本也会相应被推高。幸福是没法借贷和延迟的,唯一能体验到幸福的时刻只有当下,也就是正在工作着的当下。但是就工作本身而言我觉得并非像文章里讲的那样内涵单一,没有什么工作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自身的幸福需求的,而且哪怕是天职,中间也会伴随着无数的痛苦与无能为力。工作经历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段伴生关系,或许不能也不应该把全部幸福都寄托于此。
想着想着, 就觉得自己的职业选择已经相当幸运了,虽然我经常感到痛苦,但我至少是幸福的,至少我可以非常自然地说出,我不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份工作的,因为选择做数学在经济上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我做数学,是因为它确实有意思、有吸引我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因为我擅长。网上总是有很多贩卖焦虑的人讲,要多少多少文章才能申请到什么什么基金,但那些关我什么事呢,我认真做好我的工作,多和学界保持联系,总有人会欣赏我的工作的。国内不行就去国外,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数学家,总有我能去的地方。
另外在思考工作本身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异景纪行』里的一些场景,在一切都被绩效量化的世界里,总还是有例外。绩效社会的叙事,一旦进入,最多也只能从低级社畜提升到高级社畜,但这个过程中包括连剩余价值在内的所有东西都会被吃干抹净,而且连带着生活的本身也会被这样的绩效规则所污染。但这种叙事我们本来也未必要接受。世俗里有许许多多大家认为无法逃避的事情,事实上也是可以逃避的,只是说的人多了,自己也不太相信真的能逃避了。一切困难都是源于心理上的困难,而非实际行动上的困难。
-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 土星照命』,作者「Susan Sontag」,我看的是这本文集里同名的一篇,讲本雅明的(希望下个季度能把他那本『单向街』读完,之前好像看了一半就搁那里了)。我选进来是因为它介绍本雅明的角度很有趣,用占星的角度来做文学理论,本雅明自己也使用过这个角度。再加上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有提到占星,于是我手痒就去买了两本古典占星的书,下个季度的重点目标就是学习古典占星术,神秘学技能 + 1。
I came into the world 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 the star of the slowest revolution, the planet of detours and delays.
Time does not give one much leeway: it thrusts us forward from behind, blows us through the narrow tunnel of the present into the future. But space is broad, teeming with possibilities, positions, intersections, passages, detours, U-turns, dead-ends, one-way streets. Too many possibilities, indeed.
播客
- 忽左忽右 285 从司马辽太郎百年诞辰谈「司马史观」兴衰,了解了一些这位「日本金庸」的影响。里面也讲了些历史小说创作对于历史研究、对于大众对历史的看法之类的影响,还蛮有意思的。
- 忽左忽右 287 暴烈的转型:早期苏区如何「锻造组织」?,中共早期的党史,讲农民问题、纪律问题,蛮有意思的,这个在小宇宙上收听不到,因为有许多现在讲出来你觉得没问题党觉得有问题的东西,得去 Apple Podcast 听。
- 忽左忽右 290 从云南到越南:滇越铁路的近代漫游,顾名思义,介绍了铁路在云南近代史中起到的作用。听完才知道云南在中国的地位蛮特别的,怎么听着更像化外之地。以及讲到了徐霞客的 “滇行记”,讲到古代写游记很多是写在路上的事情(毕竟从沿海赶到云南这种地方非常困难)而目的地本身或许就不太去写了,而我们现在因为交通非常发达了,所以路途本身是一闪而过的。游记的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 忽左忽右 291 外滩红头巾:曹寅谈锡克警察与印度民族主义,里面讲到的英印时代的殖民焦虑至今影响印度、影响印度对中国的关系这点蛮有启发的。
- 不把天聊死 Vol.128|不怎么敢花钱的2023,我们买了怎样的快乐?,这期听的属实是有些难过的。原来那些很早就被我抛弃、遗忘、忽视掉的东西,其实已经是非常多人的幸福时刻了,这种感受大概穷过的人才会懂。里面有很多大学生或者刚参加工作的人的投稿,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对他们说,也是对小时候的我说,钱总归是会挣到的,或早或晚。贫穷带来的自尊心的损伤也不是不可逆的,尽管它会在某些细微之处扎你一下。我也觉得,自己走到今天,其实也已经蛮不容易的了,过去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今天的我有钱能买我想买的东西、能去我想去的地方。所以现在不能这么不知足,不能这么快就抛弃背叛小时候的一些愿望。要多多肯定自己的成就。
- 忽左忽右 292 张大春的老台北:眷村、论战与文坛往事,听大春老师讲故事就很有意思 hhh,讲啥都爱听。
- 痴人之爱 74 不完美的《克拉拉与太阳》,石黑一雄的造梦工厂×肖一之,做英国文学的人讲英国文学,能跳出文本又能回归文本,有不少新收获,特别是讲「太阳」信仰的那段。果然还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忽左忽右 302 在古代出门远行:白银时代的旅人,这里白银时代指的是以白银为货币的时代。我记得以前不知道在哪里有读到过中世纪的人远行时的种种,联想到骑士小说流行的背景,觉得其间微妙的反差感很有意思。中国也是一样,有想象过唐宋时期的游侠,便对当时的远行更感兴趣,这期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很好的补充。
- 忽左忽右 303 怪力乱神特番|天眼奇谭,又是爱听的怪力乱神故事栏目,这个在小宇宙上也没有,得在 Apple Podcast 上听,笑死。这个节目很好地保留了许多前现代的趣味(。天眼和请神上身这些技能真得很神奇,有很多想吐槽但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吐槽的地方……
- 边角聊 60 “古希腊的历史是伪造的?”聊聊希腊伪史论,欢乐的一期,大站民史(怎么听着怪怪的)。里面讲的一点我觉得很有感触,无论是史学还是哲学还是各个领域发展了这么多年,许多理论在内部早就提出过无数的质疑和辩论了,而外行人最好先去了解一下其间的争论,因为自己的反驳很可能在很早很早就被系统性地批驳过了。里面讲到的判别民史民哲的方法,我觉得在科学领域判别民科也一样的,就是看这个人写文章是为了对抗还是为了提出质疑。这两种态度是非常不一样的,前者经常把自己置于体系的压迫者的位置,总是想着要推翻系统,而后者在学术讨论里是很正常的事。
- 边角聊 61 你笑古人太迷信,古人笑你太天真:两汉三国的谶纬与政治,记得剧谈社也做过两期关于谶纬的节目,很有意思的话题。
- 边角聊 63 新春子不语:从凶宅聊到巫蛊 总之聊民俗必听(。这期探讨的话题很有社会价值,因为民俗其实是社会观念加上一点想象力的产物。(片尾曲笑死
- 边角聊 64《繁花》、二战传奇间谍与1942年中共上海情报科的灾难,上海情报科往事,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比看电视剧有意思一点(
- 东亚观察局 177 韩国医生大罢工:尹总统的政治盘算vs失衡的医疗体系,对这次事件的前因后果讲的蛮详细的。听下来感觉就是,精英互扯,再苦一苦百姓。
- 忽左忽右 309 不止网红:从纳瓦利内看当代俄国的另一面,很精彩的一集。一个政治人物、一位反对派的一生。听了还挺唏嘘的。也了解到俄罗斯的政治生态原来是这样的……
- 忽左忽右 番外|《周处除三害》背后的台湾黑道往事,故事会,好听。这刘焕荣也太凶了吧……
- 跳岛 172 不是我不再年轻,是我文化体力透支 |自由潜水,文青开会了(不是)。学习一下大城市文青的生活,长长见识。
- 跳岛 179 认真地来比较一下村上春树的林译本和赖译本|海带岛&夏殷,逐句对比,确实有说服到我,但赖版我读着也不大顺畅,那我以后还是看英译版吧,反正村上的作品也非常美式。之前林少华在 b 站开了账号,他在视频里给人的感觉也是非常的文绉、保守,虽然蛮可爱的,但确实有那么一点点的自大和厌女。作为译者这样的个人气质或许不太合适吧。
- 边角聊 68 古希腊罗马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介绍古典学的一期视频,给我这样的文盲扫盲了。(话说这些主播怎么从小就读这些玩意,这么吓人的吗,只有我小时候在玩泥巴吗(。以及要了解真实的希腊的市井生活,看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收书《希腊神话与传说》,[德]古斯塔夫·施瓦布。
- 忽左忽右 312 武侠小说家“金庸”之外,查良镛的多维人生,其实金庸的小说我一部也没看过,电视剧只是断断续续地看过。这集讲的是他作为明报创刊者、作为政治人物的一生,最后也提到了他小说里的各种政治隐射。怎么说呢,听完这期以后更不想看他的小说了……因为小说如果只是简单地跟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借助小说来诠释政治理想,那么小说本身似乎也就可有可无了。
- 边角聊 69 这一回,我们争取把“内卷”聊明白,目前听到的关于「内卷」这个词(其学术源流以及其背后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最完整的梳理以及讨论(以及喜闻乐见的暴论)。而且到后面讲得也蛮温情的,有些从主播个体视角出发的讲述。我们个体层面其实还是有能力对抗这样的被规训的生活的,所有人都要行动起来。「正义的社会不该内卷」。
- 忽左忽右 314 被剥夺的童年:袁凌谈留守儿童创伤、罪案与污名化,虽然很爱听袁老师讲故事……但这次的故事有点过于沉重了……短短几句话的故事背后就是我不太敢去想的生活图景,不太敢去尝试以他们的角度来生活、来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