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行其实蛮搞笑的,因为是同行的人做的攻略,于是我就撒手不管,两眼一闭就买上机票,买到 BWI(同学说了可以到这个机场),在排队等待过安检的时候同学跟我讲你买到了去巴尔的摩的机场啊,那我们在不同的机场。我当时吓得冷汗都冒出来了,心想不会买的时候输错机场缩写然后买错地方了吧,展开折了很多次的登机牌,一看,真是巴尔的摩,两眼一黑。脑中瞬间闪现回程机票怎么退改、接下来住哪等一系列信息,甚至想当场离开安检口去改签,但是不知道这机票能不能退。想了一大堆以后双手颤抖地打开 google,发现喔,BWI 是指 Baltimore/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airport,原来巴尔的摩离华盛顿特区这么近。被自己笨得哭笑不得。很久以前看轻音剧场版的时候我还在笑呆唯不知道伦敦在欧洲,现在笑不出来了。
本来以为到 BWI 机场以后再辗转到华府会很麻烦,但是下了飞机后却发现出乎意料地便宜、方便和安全,毕竟是首都,我的担心有点多余。巴尔的摩与华盛顿特区之间有通勤列车,平均一小时一般。是那种八九十年代的双层大铁皮,看着旧,但是非常干净。从机场出来后有免费的摆渡巴士会送乘客到那个列车站。列车站建在乡野里,买了票站在站台上(站台很干净,有点意外,因为美国的轨道交通站点总是有流浪汉聚集,脏乱、而且不安全到我会炸毛),眼前是铁轨,两旁是浓密却疏朗的林子,能一直望到远方,天远远的,薄云如揉开的棉絮,四面环绕着蝉鸣和蛙声,湿度很高,汗黏黏的,只是刚刚站定我就愣住了,这是回到浙江了?揉揉眼睛,再看一眼,远处的夕阳逐渐落下,从远方漫过来粉紫色的光,一如世界刚刚出生。这个景色在家乡看过太多太多次了,一下子恍了神,直到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美国标志性的警笛与救护车的声音才意识到,这仍旧是在美国。只是这些警笛声在蝉鸣和蛙声之中显得不太真实,我一下子没能拼起两个世界的现实。
华盛顿特区给我的总体感觉是适合居住,但不适合旅游,它许多片地方都像是居民小区,没什么活动,很安静,在街头走着并不会感到拥挤和吵闹,和纽约以及芝加哥有很大不同。晚风吹着很舒服,体感上真蛮像浙江街头的,不过比之更凉爽。如果临江的话就更好了。路上的流浪汉相比于其它大城市少很多。大概是实用性和居住性都很好的地方,不花哨,如果房价低就更好了(虽然没查过,但首都应该蛮贵的)。这是公务员之城,是连咖啡店大部分都是只工作日上班而周末不开的地方(感觉游客有点可怜)。不过水汽足的缺点就是白天很晒,湿晒那种。多久没体验到这种要把人晒掉一层皮的湿晒了?
华府以博物馆著称。确实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博物馆,但感觉每个博物馆都小,没什么看头。我想着首都也该和国博、大都会等相匹配的博物馆吧,但是没有。这些小博物馆有点像杭州的一众博物馆,不过比之更加粗糙。杭州的那些我是爱看的,小而精,而且很有文气。这里的博物馆除了无聊还是无聊。
看了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讲的是微观历史,譬如轮渡、铁路等等,并没有宏观历史。红色教育基地 Boston 有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说实话我还蛮失望的,冠名以 National 开头的总不至于这么差吧,让我这个游客看了直接加深了美国没有历史的刻板印象。之后去了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这个馆蛮好玩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是小孩子爱去的那种。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地质馆,看到琳琅满目的石头时一直在感慨造物的奇妙。矿石的美丽中带着坚硬,颜色绚烂而刚健,是十分有力量、却又有时十分脆弱的美(许多矿物的硬度并不高)。说起来,我并不那么喜欢宝石,虽然很漂亮,但加工得太细致、太刻意了。我还是喜欢从矿床里刚挖出来做过初步处理的矿石,它们对自己的美并不在意,毫不在乎地展示着亿万年的时间与大自然的雕琢。其它馆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在其它地方我见过很多更好的馆,它并没有更吸引我的地方。不过光这地质馆我估计能逛一天。
再之后看了 National Gallery of Art。和纽约的 MoMA、大都会博物馆以及芝加哥的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都相差甚远,我感觉甚至还不如波士顿的 Museum of Fine Arts,这可又是 National 打头的啊,望天。可能在中国待久了一看到国字头的展馆就自动地认为是规格最高的展馆。很显然在美国并非如此。这个展馆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莫奈的那副「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1875」(话说我的审美真得很粗浅和大众了,只对印象派这种能引起感官愉悦的作品起反应)。起风了,画面虽然持重,但内里却有种向上的轻盈与优雅,像是心灵的再现与超越,而且是诞生于自然的那种超越。我觉得这幅作品很适合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配图。
白天的时候去了林肯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这个造得好高啊,有点奇观了,像星际穿越里那个黑石碑,话说为什么不把这个纪念碑漆成黑色的呢)。看了二战纪念碑,一圈的石柱每个都写了一个州的名字,虽说并没有那么肃穆,但却让我有些感动。虽说我是外国人,但对多难兴邦的理解或许是共同的,为自由而战不是一句平白的口号而已。纪念碑广场上有许多游客,也有许多跑步的市民,再远方的草坪上还有人放歌跳舞,太阳很晒,一派和平年代的景象,真好。之后去了国会,有 guided tour,介绍国会里的各种雕塑和艺术,不过可惜的是并没有看到议员激情辩论,说实话我还蛮想看看的。
啊,最后当然是和同学去喝酒。一晚上连喝三家。在人生的前二十年,在小镇长大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天会在美国的首都喝醉。在这个体感很像家乡但是却在象征意义上有天壤之别的地方喝醉。想到了高中时候的很多事情,那时胆子小,什么都不敢做,每天都在幻想,同时又想着什么都在依赖别人,非常厌恶自己。转眼间似乎我就在过着还算自给自足的生活了,过着曾经自己还算期许的生活,但我却没法快乐起来。过去缺少的,现在已经没法补偿了,一切都已经过去,缺少的只会在心中留下空洞。不能渴求更多,有所欲者皆不得好死,命运如是。所以这种成长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戏剧性,曾经期许的那些许多都只是年龄和经历所附带的,而真正重要的东西,只存在于那时候的心里。
这几天收到了朋友写来的信,很开心,比喝到酒还开心、比旅游还开心。我在想对我来说最能取悦自己的方式到底是什么。一般人的快乐对我来说并不适用,我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能这样开心,就像活在两个世界中的人,就算在交谈,距离也十分遥远。对未来的扎实的期许、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确幸,这些与我无关,因为我始终生活在巨大的不安的阴影中,这似乎并非一旦毕业就能解决的,这是性格、也是命运,于是我只能不断地看书、看电影,尽量沉浸在别人的世界里,以期摆脱自己,但我自身在自己意识中的存在又是如此之强。我如同幽灵一样徘徊在生活的上空,没有自己的实体。在这种时候,只是有人能注意到我,能同我分享自己心里的世界,我就会觉得开心。信件就是两个世界开始连接的桥梁。以同等的力推动同等的力,命运的齿轮在轰鸣,世界才开始显现。
无论是在来或者去的路上都很困倦,在飞机上几乎睡着(我平常睡眠很差,在公共交通上更是不可能睡着,可能最近真得累了),文字从眼前划过去,重重的,像是在新裁开的纸的边缘滑行。在这样充足的时间,我想到了非常多。想到遥远的朋友。想到我带着寒意的生命。想到星辰,想到易碎之物、飞机失事。星光聚拢在易碎的容器里。在幽暗中打开一束灯柱,半梦半醒之中读书。我的安慰来自及其远方。我是琥珀一样的生命。
ps:吃到了很好吃的波斯风格的餐馆 (Persian restaurant)(但是为什么会卖这么多酒),餐馆名是 Rumi’s kitchen,附近的友友可以去试试。那种长长的香米就应该像他们那样做,我自己从来就做不好。估计他们加了些盐以及其它调味料,淡淡的,却点石成金般地完全勾出了米的香(本来这种米直接煮会很松散,感觉跟吃空气一样)。然后在米里加了葡萄干增甜,加了绿豆丰富口感,还有些油炸干的葱段增香。光是做炒饭就很好,更别说配上了这么香的烤羊肉。大块的羊肉,五成熟度,入口即化,完全不柴(虽然很厚),只是随便嚼嚼便是很浓郁的肉香,以及有孜然等混合香料提味,是我到目前为止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啊他们的前餐烤馕也非常好吃。伊朗、印度等地方吃到的馕都好好吃。碳水爱好者圣地。
另外这边的酒吧和纽约的完全没法比。囧。去喝酒的请降低期待(不过也没人专门跑那里去喝酒的吧,就算是在中国,最好的酒吧估计也是在上海、广州、香港这些地方,而不是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