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写博客的原因,这也是我对读者的告白。文章分两部分,一是我为什么写作,二是我为什么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
我有时觉得我在经历着另一个我的生活。我在阅读他人的作品、思考着别人思考的一切,但这一切却时常让我感到虚幻。在许多时候,我分明能听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嘈杂,在一切声浪的底部有一股扭曲的躁动,那是只有我能听见的不和谐音,像是另一个我、世界背面的我传递给自己的秘密。一切都是别人的,而只有它是我的。它告诉我我正活着,不是作为别人,而是作为我自己。我很想把这些秘密写出来,又或者说它们很期待我将它们写出来,就像风声希望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而另一个原因,是世界正源源不断地作用在我身上,而我强烈地想用文字将之译出,想让它们拥有自己的生命与名字。有时这些感觉简直是生理性的,这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存在都令我焦虑。写作对我来说就像出汗,是我排谴焦虑和痛苦的方法,或许也是我焦虑和痛苦的源头。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也写过:
我的内心有一个空洞、那里燃着一把火,微弱的、黯淡的、但是永不熄灭的火。我每天都在写作、读书,虽然我从不认为自己在正经地写作,不认为自己写的有什么意义,但是我真得每天都在写,每天。驱动我写作的原生力量不是别的,甚至都不是分享欲,而是那把势将我烧成灰烬的永恒的火。我要亲眼看到那一刻发生。为此我愿意用命运这种字眼来欺骗自己。
于是文字于我而言也并非隐喻与修辞,而是真真正正的实在,它疏过我的灵魂与身体。我自己也并不理解为什么文字会对我有如此大的破坏,而我又为何对它有如此依赖。有次我看到了一段采访博尔赫斯的视频(见「掘火中译:《深度》之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有提到
The task of art is, to transform what is continuously happening to us, to transform all these things into symbols, into music, into something which can last in man’s memory… The work of a poet never end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orking hours.
艺术的使命是去转换源源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把一切转换成符号、音乐,转换成那些我们能永久记忆的形式。诗歌的创作永不停止,这与工作时长无关。(个人渣翻)
我意识到自己身上或许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所谓「使命」的某样欲望。那些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我想把它们转换成诗歌,或者转换成故事。我不懂文学与艺术、不懂历史与政治,什么都不懂。即使我看过的作品并不少,也有很多私心喜欢的作品,但我不清楚我能写什么,不清楚它们能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又或者说,我并不清楚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延续我的生命冲动。这一点可能只有在不断地经历、写作、思考中才能成形。但至少有一点我很清楚,我在某篇文章里也写到过,我想写我的挣扎——我这样焦虑而贪婪的普通人的挣扎,写我一切或主动或被动的无奈、痛苦与偶尔的幸福,写文明是如何作用在我的身上,写关于我自身的观察日志。我想写的是关于我存在本身的抒情长诗。
我为什么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写作
既然有写作的欲望,那就必然要有相应的渠道来疏解。虽然我一直在写日记,但它对我而言远非最好的方法。我自己写的日记黏糊糊的,像是精神的分泌物,一来难以示人,二来以后的我对此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需要有一些读者,有读者在场时我会更认真地构思和行文,尽量保证文章结构上有始有终、文字上美观干净。我需要读者的存在来为写作这一行为赋予形状。只有假想的读者并不够,我没强大到在脑海里模拟出一切,于是我便写了这个博客小站,我将它分享给一些大概愿意会听我絮叨的朋友,同时也把它向互联网开放,邀请所有人。
在写个人网站前我有思考过要以什么渠道来展示文字。一来我想尽量避免个人身份信息,我并不想让身边无论亲疏的同学都知道我的心理活动,这太羞耻了,所以我不想发表在任何实名的社交平台上;二来我的文章没有针对性的内容,无论书评还是影评抑或是其它评论都夹杂着我各种程度的意义不明的发癫,而且关于文史哲我更是什么都不懂,写不出什么值得分享与推荐的文章,所以我也不想写在内容平台上。当然不在中文内容平台上写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讨厌任何形式的审核(至于英文内容平台则是因为没什么中文读者)。所以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写个人博客。它能承载我想表达的一切内容,我不必考虑一些文章是否适合在这里发表。它只要是关于我的,那就天然地属于这个小站。这贯穿了漫长时光的无数千奇百怪的博文聚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关于我自身的抒情长诗。
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写作对我而言还有另一重意义:它像是一场我与你的对话。我虽然并非社恐,但一直更习惯于与别人一对一地谈话,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很多私人谈话便进行不下去。谈话是思想、同是也是欲望的承载形式。谈话就是渴望倾听与渴望被倾听的欲望。我很喜欢一篇选录进中学课本的文章《肖邦故园》,文章结尾写到: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我选择了一个很素净的网站主题,像是印刷品,也像是信纸。在这样的主题下写作就像在文中那个被积雪压弯了屋顶的小屋里写作,很安静。这个网站也是我直接与你对话的方式。我没有设置评论区(尽管这个主题有这功能),正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是在与你们每一个人对话。这个网站连接的只有我和你,没有其他人。我希望这是在和你促膝谈心。
用博客写作的另一重原因来自于我的一点私心。我有分享欲、也有虚荣心。我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留下些什么,哪怕只是一星半点。从目前的反馈来讲,我做到了。我收到了来信,有来自现实中的朋友,也有来自陌生人。有人说我的文字很舒服、读完甚至感觉到一点乡愁;有人说观影读书时和我有一模一样的感觉,但是自己却表达不出来,看到我的文字后得到了更深的共鸣;有人向我诉说自己的人生疑问;有人觉得自己与我的精神内核非常相似,从我对待生活的认真姿态上得到了慰藉与鼓励;有人会因为读了我写的书评而重新燃起阅读的欲望;有人向我分享生活与天气;也有人向我推荐了不少好作品。我认真阅读并回复了每一个人的来信。谢谢你,你让我感到安定。我曾想过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文字工作者,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会有人读我写的东西呢,我的文字有什么值得被注意到的地方呢。我写得又不好,只是喜欢写。这让我想到自家门口的早餐店,我从小学开始就经常在那吃,直到前几年暑假回国时还下意识地到那儿吃,除了我们这个街区的人应该不太会有外面的人来,它只是无数街区、无数早餐店中的一家。它做得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它离家近,我吃着习惯,也吃着喜欢(不知道这两者是不是互为因果),除此以外也并没什么其它考量。或许一切的人际交往都是如此吧。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像这家早点店一样给你带来一些乡愁和慰藉。
记得第一次贴出文字时,既希望让人看到,又觉得有些羞耻。人对暴露自己的情绪与思想总是会感到恐惧的。我很喜欢旅行者号的浪漫故事,飞离太阳系的旅行者号向茫茫宇宙一刻不停地播送着地球的声音,从更遥远的尺度看,或许人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奇迹。而在一个避开社交属性的博客上写文章在我看来也是一样,同是一种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认真求索、认真生活的姿态。或许你会和我一样觉得人间的底色是冷的、遍布裂痕的,和我一样认为虚幻与死亡是我们的宿命,就像终究热寂的宇宙一样,但正因如此,美的出现才让人战栗,它正破开命运直接降临我们心头。若是不知来自哪年哪月的你偶然看到这里的文章,看到我的挣扎、我的思考,看到我所领略到的美,能从中得到一点慰藉的话,那这个小站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我正通过与你的对话确立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