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利兹与青鸟》,直到现在还没从那晶莹剔透的梦中醒过来,心里惶惶然,实在是有些想说的。
先从《吹响》 TV 剧开始讲起吧。久妹子是一个理解情绪比较慢的人,隔了好些年她才感同身受地理解丽奈在初中竞演会时为什么会那么不甘心(然后头铁去撞电杆),等姐姐走后她才因偶然忆起过往而在轻轨上抵着车门哭泣,半晌才发觉自己在哭,对待秀一的示好时反应总是慢半拍,等等。正是因为时常没意识到气氛,没读出别人的心思,才无心地把想到的都说了出来,才会被丽奈夸性格糟糕吧。《吹响》的 TV 剧集是以久妹子为主视角展现的,故而和她的性子一般十分慢热,从第一季的高扬感,盛极转衰,到了第二季空镜头越来越多,积累的寂寞,哪怕是已经说出口的情感,都带着无可抹去的缺憾感,最终只剩白茫茫的大雪,久妹子站在雪地上,姐姐离开了、前辈们升学了、明日香也要走了,故事高潮之后必然会迎来离别,挡不住的。只不过监督还有点善意,明日香赠出了的谱子,丽奈最后的出现,这多少给缺憾感一种解局:新旧交替,人总是要继续前行,发现新的希望、新的寄托,而后重复这样的过程。但这种微薄的希冀感却安慰不了屏幕以外的我。 青春是欣欣向荣的,她们怀抱着缺憾感,也满载着高扬感,她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新的乐章即将奏响,而我只能在羡慕中意识到都已经结束了。
看《利兹与青鸟》时,我仍然后知后觉,或许有点受到久妹子的影响。第一遍看时心底觉得有点厌烦,细碎的光点,无心的小动作重复太多,故事被埋住了,直到霙的双簧管吹奏出亮色迎来破局。第二天醒来时,无意之间影片里的细节在脑海中苏醒,于是又打开看了第二遍。有了第二遍就会有第三遍、第四遍,第三乐章也在手机里循环了几十次,现在已经不知道用什么心情去和别人说这个动画电影了。
许多动画、电影、小说,会先设局,引出情绪,而后解局,释放情绪,有入口必有出口。而《利兹与青鸟》只是引出了情绪,捧出一个玲珑水晶宫,却找不到出口在哪里。虽说最后的画面里霙和希美两人的窗口都有青鸟飞过,她们互相放飞了对方,但这种不着痕迹的轻盈感却让我更加难受。
这是一个很刻意的故事,一个为了情绪而存在的故事,与情绪难舍难分的故事。许多电影里导演是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存在的。而这里通篇都是京都式炫技:初看时只是微微有些触动,并不影响故事的流畅性,而回顾时却感觉到制作团队有意带着我们,以一个第三视角的距离去看(日式的微妙距离感),每一帧的细节都像在暗示什么,视角很窄,就像思念什么令人悔恨的事,情绪愈来愈凝结,这样庞大的体量让人很难喘过气来(印象很深的全剧唯一给足了全景的地方是在许多青鸟飞起,希美说「神啊,为什么要教会我打开鸟笼的方法」那里,被风吹起的裙摆,落日的余辉,嘈杂奔涌的风声,终于给人放松的感觉,但却也伴随着徒然放开的失落感)。
像这样「人为」的细节堆得足够多时(细节分析其它帖子里有提,看过后我又有些新发现),已经无所谓故事真不真了,故事里既有结结实实的分量在那里,使人迷失,故事外又用纤细的画风、过分的思虑和轻巧的结尾,托出一个少女午后冗长的梦境。这让我想起隋炀帝杨广在扬州建造的行宫,称为迷楼,冯贽在《南部烟花记·迷楼》里写道: 『迷楼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帝大喜,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故云。』
「亦当自迷也。」想来,看第一遍时那种不耐烦之感,也是因为体会到了青春的冗长感。我在想如果以这样的拍摄手法回顾自己的一天会如何,但光是想到今早的一场雪,静静的,人来人往,就难受得很。缱绻果真是青春的毒。剧中有一幕,希美说:「好想赶快在正赛上吹这首曲子啊。」而霙在另一间教室,喃喃自语道:「正赛永远不要来才好。」是啊,与其继续向前,迎来高潮和结束,还不如一点都不要有变化,愿望永远不会达成,有一点欢喜就贪一点欢喜,哪怕就这样死掉都好,现在已经晶莹到极致了,已经足够美了。
最后再来说说音乐吧。《吹响》两部 TV 和《利兹与青鸟》都是音乐番,而音乐无疑是在繁复的画法之后的抽象与升华。唯有抽象才能赋予情感以形状。我在写之前那些画的时候总觉得有许多东西表达不出,文字是具象的,而再具象也不可能比得过动画,一帧帧的解读只会让人越陷越深,所有的解读最多都只是锦上添花,远不及动画半分,只是文字中的抽象能力能让人跳过时间首尾兼顾,所以有所裨益;但这一切都远不如音乐来的直接,音乐无空间之分,强调内在逻辑,能收束情感直通心灵里某个仍陌生的地方。在看过几遍动画后我找来碟子听了几遍未完全在动画里出现的(譬如第四乐章),我感受到了,这能让人失神且无法用言语表述的东西,这就是艺术,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情感需求。ED1 girls, dance staircase 是空灵的童声,一开始甚至没听出来是男声,恍惚间觉得就像做了一个梦,梦醒时发现自己流着泪,却忘记自己梦见了什么;这首曲子又带着一点点宗教的救赎意味,虽说写少女心绪时用了「救赎」这种颇具分量的词,却用得再亲切寻常不过。这样对女孩子的心思用心的动画公司,应该就只有京阿尼了吧,我现在光是听到 wind, glass, bluebird 那首背景音里她们的脚步声都要高潮了。能遇到这么对胃口的讲故事的人,实属幸运。
最后的最后,算是对自己说的,霙和希美互相放飞了对方,我也应该从这动画里醒来了。
以下包含剧透(不过看到这里的人应该都看过京吹吧)
我理解下的两人的关系:
首先是霙,她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胆怯、孤单、但又很倔强的孩子。她对希美的爱是炽热、甚至带点自我救赎意味的。只要希美喜欢就好了,只要希美要求就好了,只要希美… 我已经奉献出了我的一切,可是我只是你的一个朋友,你退部的时候甚至都不告诉我。这种不安定感很容易把许多行为理解成背叛,在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伤害所有关心自己的人。第二季里有讲到她和希美没有恢复关系的时候她甚至只要一听到希美的名字就会想吐(还是久美子找到了她触发了剧情)。我觉得优子妈妈(咦?)很早就看明白了这点,而且在知道这点的情况下依旧陪伴着霙。优子说过霙这么爱着希美其实是因为害怕孤单,因为害怕孤单与分离而拒绝了别人的爱。所以霙对身边一直关心着自己的人有点视而不见,特别是优子(题外话:其实你会发现无论是在TV正剧还是在剧场版里,霙身边最常出现的就是优子,经常和她一起早来练琴,经常邀请她去吃饭,夏日祭也邀请她出去玩,优子也最清楚霙和希美的关系,最清楚霙这样有点危险的性格。我爱优子!),她有点像那种只倔强地相信自己追求到的幸福的那种小孩。所以她的爱是倾注了自我的,带点自我救赎与自我毁灭的,热情到有点让人窒息。
而希美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有点成熟的孩子,她对霙的感情也更为复杂:嫉妒、羡慕、不甘、喜欢、害怕、自卑、逃避等等。这一切的最好的体现在于生物教室霙表白的那一段。希美的目光躲躲闪闪,在听着霙炽烈的表白时她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看着自己的脚,自己的鞋子已经穿旧而磨损了,就和自己一样卑微,视线也有点模糊,她退无可退只能不安地挪了挪脚。毫无疑问她是喜欢希美的,但不会是那种特殊的爱。同时,她也对自己的演奏水平感到不甘心,她嫉妒霙,是她将霙带到音乐的道路上,但是新山老师只给希美发了音大的招生资料。她赌气似的说自己也要报考音大,即使她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太足够。她将这种嫉妒有点下意识地发泄到了霙身上,而且她自己潜意识里是知道自己对霙有控制力的(她在后来霙交了新朋友时感到有点错愕和茫然,这时她感觉霙好像离她的身影远了一点),所以拒绝了霙第一次伸手要的爱的抱抱,同时她知道这种做法不好,她知道霙对她的爱,知道的一清二楚(即使她对霙说自己忘了,但是镜头马上就切到了她对她们第一次相识时对回忆场景),所以她知道因为自己的自卑和嫉妒这样对待霙是很卑鄙的。希美有点直男性格(所以大家才叫她伞哥哥),希美知道霙喜欢自己,但她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的长笛吹得配不上希美的演奏,觉得自己配不上、无法回应希美的爱而拒绝了她。当她听完霙的告白,知道了希美喜欢的是她的一切,但唯独没有说出她最期望听到的「喜欢希美的长笛」,她可能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各种想法其实也无足轻重,所以笑了出来,这是很解脱的笑,还有为了平静呼吸而发出的轻微的吸气声。最后那句「我喜欢霙的双簧管」表明她已经把重心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霙身上。
最后的放手我觉得是这样,希美最后打开了自己因为自卑和嫉妒作祟的心结,她自己是不会再从事音乐了,认清了自己天赋普通的事实,同时也明了了霙对她的无条件的全部的爱,以及她无法回应这种爱的事实,但她不希望霙因为自己而放弃音乐,所以她以她最后的一点可能的控制力引导霙往最适合的方向上去。而霙,经过这么多次谈话就算再钝也应该理解到了希美的各种想法,(同时交了几个朋友以后她渐渐明白了自己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无人理睬而倍感孤单),于是她也决定做最后自己能为霙做的,那就是顺遂她的希望展翅高飞。
之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压抑的故事,我觉得正是因为青春期就是如此纤细、美丽而压抑的。如果希美没有任何自卑、霙在音乐上也没有什么天赋和追求、她会很正常地像姐姐像前辈一样照顾霙,两人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着,这些矛盾都不会是矛盾。但是现实就在于希美心里装了很多东西,那里不仅有霙,还有长笛,还有长笛组的朋友,南中的朋友,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不甘等等。很少有人青春期是像霙那样不顾一切的,大家都已经成长了一点,不会那么逃避孤单,生活里总是会有无数琐碎的东西。青春期的爱就是在尘土里的爱,一阵马蹄踏过,扬起一些尘土,在空中回旋不多时就只能落到路上。这就是希美的爱,我觉得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