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才冥想时在追问「我」是谁,正在烦恼的人是谁,正在思考的人是谁,情欲、思辨、习惯、经验等又并五蕴六尘合和为「我」,如游气般奔涌于身,「我」时刻被不同的部分占据着,然而并不存在一个统摄这一切的灵魂,即他人通常所指的「我」。正在码字、思索的,也并非独一无二的「我」,只是因缘和合而就的一幕场景,可以在此时发生,亦会在未来发生。过去常觉此身非我身,现今更思此念亦非我念,不过阵阵浪潮冲刷海礁,撞出明月清朗。「我」,本身或许就是一个错误的代指,是体内不同部分碰撞出来的幻想。
这篇文章题自《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其又云: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这篇道家的《常清静经》有很浓的佛教中观思想,我在第一段里把它曲解为「自我」的消弭。不存在自我,自然斩去我执,自然「寂无所寂,欲岂能生」,自然「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自然复归大道,长养万物。这正如六祖所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不懂佛道,只是前些天看了米二的《一人之下》,有些感触,漫画里的关键角色冯宝宝让我无端有所联想。她是「道」的化身,薄凉、清静,没有自我的概念,如新生的婴儿般,是纯然清澈的原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好像串台到佛教了)。这令我想起另一部动画《重启咲良田》,里面的女主春埼美空也是一具空壳,代表着至善,但不同点在于,春埼美空没有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她伤心着所有人之伤心,但她并不知道是自己在伤心,就像融入大海的一滴水,一片冰凉。
(用平白的语句来说)具体说到我身上,回顾日记,我发现自己虽仍旧很丧,但不同于以往的粘腻混乱,我可以说现在自己丧得干干净净、通达无碍。因为我感觉我之于我并不那么重要,「我」亦并非实指:过去的过去,过去所为未必是「我」,担下责任,撇去思虑;未来的未来,「我」或许仍能有所增益,不在因果,不必凭依。一切可叹又无从叹,一切可期又无所期,浑然一片。它可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应验,也可能是我自身修行的提升。毕竟几年过去,我确实更勇敢了,对自己也更平和、友善,诚然,这并非易事。
关于自我意识:一个人的成长或许源于自我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炽热的自我意志可能可以保护自己在竞争环境中活下来,让自己在孤独的环境中确立自身的位置。但是自我意识甚至是自我执念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一个人继续理解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事情正在发生,需要不断去学习、去经历,但如果过于依赖自己一贯以来的思考习惯,最后会将全部错乱和不确定性的矛头都对准自己。
「我做一件事情」,主要强调部分其实是「这件事情」,而不是「我」。当加上「我」以后,一切的莫须有的附加品就来了,我做不好怎么办,别人怎么看我,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值得吗,如此云云。我可能一直以来都太胆小了,非常相信自己的意志和理性能解决一切事情,我成功了很多次,但唯独这一次我失败了。因为用意志对抗意志,就像揪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这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我的优势,但这真得是我的舒适区。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强调自己的知性。我希望把对别人的好,都等量地用到自己身上。努力对自己与对他人一视同仁,对目前的我来说算是最大的一个挑战。过去有用的习惯在现在已经没用了。如果一个习惯阻碍了我的生命体验,无论有多么不舍,我都应该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