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安娜·卡列尼娜》,随便说点什么,具体的读后感我可能也没法写了。它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庞大而真实,就像生活的另一部分一样,我很少能对我的总体生活作什么读后感,如果要做那应该是我行将就木的时候。大量的事情在发生,一切在前进,我无暇思考它们的联系。这本书以安娜和列文两个人作为线索双线叙述,但是这两条线并没有什么交集,两人各自的爱情故事有点互为对立。随着这两个人的生活步调,我们得以进入俄国的上流社会,了解到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平时的吃穿用度如何,他们的精神信仰如何,这一切甚至比纪录片写得要真切的多。纪录片只能写出表象和反映在表象上的文化现象,很难写时代在人心中留下的最细微的烙印,但托翁能做到。文字是一种神奇的魔法,它无视空间距离时间先后和心理逻辑,能够在各个点上留下印记,再引导我们从无数的印记中自发组成庞大的社会印象。在读每一部分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本小说的叙述技艺很高超,但是读完后那种整体感却挥之不去。
这本书是我第一部在听的小说,主要是在做饭、打扫卫生、开车之类的时候听,虽然是第一本开始听的,但因为篇幅太长,我中间又听了五六本小说,断断续续得有半年才听完这本。但就算事隔许久再听、就算这中间进入了别的书籍世界,一接到上次听到的情节,那些莫斯科、彼得堡和农村的场景、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却都还历历在目,这让我很诧异,因为很多上周亲自经历过的事我早都忘了,但是一个月前听到的情节竟然还像今早刚听过的一样。我读的更多小说都偏现代的,叙事技术精巧、它们在我身上留下各种各样的氛围、感觉、琐碎的细节,而大剧情却模糊不清。但托的这本给我的感受却不一样。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纪录片,记录个人最隐秘的心情与想法的变化,记录时代思想的纪录片, 我完全相信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他在他的作品里如此像全知的上帝(尽管他好像很偏爱安娜和列文的样子)。但有时我又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安娜和渥伦斯基在车站月台的第一次见面就已经给之后的命运蒙上了阴影,她那个恐怖的梦、从谈话中听到的卧轨的人,还有列文他哥的死,吉提的生育,这一切都像是编排好的在向死与宗教这些终极母题前进的落脚。读完我会感觉被无形的命运操纵了。事情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至此的呢?安娜的死,我们能归罪于谁?卡列宁?渥伦斯基?社会规训?还是她自己?我完全搞不明白,我觉得她丈夫卡列宁完全是个可怜人,是个空心人,一个从小就不懂怎么正视感情的人、一个完全被社会道德和宗教占据的人、一个勤奋、自律、将自己化身为规范本身的人,他也是唯一对安娜的私生女表达出爱意的人,安娜对这个女儿好像非常冷漠。他对安娜做到了物质上作为一个丈夫该做的事,除了爱情。渥伦斯基我也讨厌不起来,关于他这样的年轻公子有许多可以谈的地方,但先略过吧。安娜,她抗争过,她被自己的抗争吞噬,导致她走到今天这步的绝不仅仅是社会对于有婚外情的贵族女性的敌意(婚外情在当时的贵族圈子里很常见,大家都秘而不宣,但安娜宣扬了出来,她受够了现在虚伪的生活,她想让自己的爱情有名分),而且还包括爱情与现实的悖反。贫贱的爱情、贵族的爱情,各有各的悲剧。但是难道我们能说追求爱情是错误的吗。或许它是奢侈的,但能算得上错误吗。如果我们的追求伤害到了别人呢?说到底,我们为什么如此惧怕伤害别人呢。安娜最后为了惩罚渥伦斯基、也为了结束痛苦而自杀。她做到了,渥伦斯基也废了。然后呢。渥伦斯基的母亲憎恨她。然后呢?她死都死了。想到这我有点理解为什么渥伦斯基的母亲说她的死法也完全是肮脏的,不满足基督精神的死法。
无形的命运之线操纵着故事中人物的行动。如此可怕。但是谁又能说我们自身的命运不会如此蹊跷呢。我在结尾时和列文想着一样的事,有着一样的苦恼,我完全理解他的一切(虽然我不信教,但我完全理解他最后对上帝的思考),我又如何能否认自己的生活也是广大叙事中的一环呢。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叙事中、却以为自己是意识世界的中心。小说中的众多角色他们似乎相互理解却又都互不理解,不理解却又能相互交谈、猜忌、争吵、和好、相爱,混乱人世。啊。有点参照到了现世的生活,已经有点感到烦躁了。没有主线的生活、萎缩的主体、矛盾的灵魂、流动不安的世界。想着想着又想起书中一些名场面。有段列文干农活的场景我印象真得很深,当时读着我都想下地干活了,我还记得书中那种劳作的喜悦。被压弯的精神在那一刻被排空了,于是纯净的灵魂又在空无中新生。嗯,应当爱、应当劳作(经典梗 )。说到名场面,这本书还是有不少名场面的,譬如安娜和吉提在舞会相见的场景,听完后我在想这,安娜这种窒息般的美,这哪个电影能还原这样的场景啊。
读这本书我另外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了解了那时的上流贵族是作如何想的。同时如果再读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书,就能对沙皇俄国跨越所有阶层的社会有所了解。或许许多人对此并不在乎,但学历史的人一定会体验到这种欣喜……
最后安娜卧轨前的心理描写好有临场感,我也不知道是我喝多了还是怎样,我感觉我就坐在列车上,我就是她,和她一样眼前出现幻觉,一样走到轨道上,画起十字、想起那童年烛光照亮的充满苦难和罪恶的书籍,照亮黑暗中的一切,而后一切又熄灭了。很难想象托尔斯泰是在怎样精神状态下写下这些的。还有列文,我现在觉得他很有魅力。他说不上是那种很有知识和气质的人,但是他很纯真,而且到结尾我才想起来他也很年轻,正值迷茫而又表现得风度翩翩的年纪。